正月十五的习俗——正月十五耍龙灯

学智站 人气:3.28W

导语:正月十五“元宵节”是中国的传统佳节,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正月十五的习俗文化颇多:有猜灯谜、舞狮子、踩高跷、逛花灯、耍龙灯等等,可谓是热闹非凡。今天,本站小编就为大家介绍正月十五的习俗之正月十五耍龙灯,还不太了解这项习俗的朋友快去下文科普一下吧!

正月十五的习俗——正月十五耍龙灯

正月十五的习俗——耍龙灯

正月十五的习俗——耍龙灯

舞龙可分为灯笼龙、草把龙、板凳龙,我们常见的舞龙大多是灯笼龙,又叫"灯龙",此种龙大都盛行集镇,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出灯,十五结束。"灯龙"由九节组成(意为:老龙被斩为九节),龙头用竹条扎成架子,糊上白色清明纸,涂上各种颜色,形态逼真,有角、有嘴、有眼、有胡须。龙身各节用细篾扎成圆筒形,外糊清明纸。龙尾亦用细扎成鱼尾形,用红布带将龙头、龙身、龙尾连接起来,并在龙头、龙身、龙尾各节内点一蜡烛灯,似为灯笼。传统的舞灯龙非常热闹,前有二至四对排灯开道,标明此灯龙是哪个村寨或街道的巨龙,排灯后还有鱼、虾和蚌壳、灯笼等,在锣鼓、号角声中晃头摆尾,畅游各街头巷尾。舞灯龙的动作有黄龙下海,金龙抱柱,二龙抢宝,老龙翻身,金龙过海参……等。灯龙舞到农历正月十五日结束,从正月十三至十五是烧龙日。烧龙,是在溪河边或有水的沟边进行,烧龙时,把龙放在地上,众人把事先准备的花筒炮、烟花和鞭炮等火花直对龙身喷去,待龙燃烧完后,众人"啊"声连天,尽兴跳跃一阵,将灯龙残骸送入水中,浇水冲去,意为送龙归海。

正月十五的习俗——耍龙灯

其实,随着时代的变迁舞龙并不仅限于在每年的正月间举行,而是在很多喜庆的日子都可以舞龙,并且形式多样,舞龙一方面可以增添节日的热闹气氛,同时也是人们祈求生活吉祥如意,事业蒸蒸日上等诸多美好愿望的象征。这里所展示的舞龙,正是舞龙的一种-舞龙灯。

正月十五耍龙灯的起源

耍龙灯,也称舞龙灯或龙舞。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。传说,早在黄帝时期,在一种《清角》的大型歌舞中,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,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。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,是汉代张衡的《西京赋》,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。而据《隋书·音乐志》记载,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《黄龙变》也非常精彩,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。中华民族崇尚龙,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。